12月28日下午,生态环境学院于通过线上会议形式组织召开了学院年终总结大会。会…
为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学院党建工作,落实好党建责任制,12…
近日,宁夏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和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我院宋乃平教授发表在《要情汇报》2020年第3期的论文:精准实施三大水生态工程 推动黄河宁夏段水沙协调 实现黄河安澜,
2022年12月9日,我院与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了联合筹建申报自然资源部野外观测站交流会。宁夏...
按照学校部署,12月7日下午,生态环境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以线上形式举行,校宣讲团成员、马克思主…
为促进学院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建设内涵,促进科研团队建设,2022年11月30日,我院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了2022年度科研团队年终考核总结交流会。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左...
9月21日下午,生态环境大讲堂第三讲特邀实验室学术主任、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
2022年8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大学、...
日前,荒漠生态与全球变化科研团队安慧研究员在氮磷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面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依托盐池县2017年建立草地生态系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全球变化联网试验(NPK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的荒漠草原试验样地。研究了N、P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化学计量变异特征,以及不同生态组分(植物、凋落物和土壤)间关联性的影响,探讨植物、凋落物...
日前,荒漠生态与全球变化科研团队在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退化方面取得了进展。研究结果于2022年6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中针对退化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较全面地介绍了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植被生产力、土壤养分循环、植物-微生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等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可为深刻认识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退化对沙漠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全面认...
日前,荒漠生态与全球变化科研团队在氮磷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方面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依托盐池县草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联网实验的养分添加试验平台,研究了养分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养分和交换性阳离子的分布规律,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热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养分添加后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养分添加增加了荒漠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氮添加促进了大团...
日前,我院贺兰山学者李新荣老师在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结皮固氮酶响应增温和干旱方面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以中科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长期全球变化研究平台OTC(Open-top chamber)增温罩为依托,发现藻结皮和苔藓结皮固氮酶对温度的响应结果不同,低温条件可以增加藻结皮N的输入,而高温条件下则降低藻结皮和苔藓结皮的N输入。研究结果为干旱荒漠区土壤N循环过程及响应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目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
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起始于2003年成立的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联合开发研究中心;...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6月1日,根据校工会工作安排,我院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校园...